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

何謂慈悲喜捨?何謂無量?

何謂慈悲喜捨?

慈悲喜捨,又名四無量心、四梵住、四等心、慈心觀等名義。一般都以為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,是直接或間接受印度教瑜伽行派之影響,但日本學者中村元有考究說:印度瑜伽行派的四無量心修法,是從佛教移傳過去的。不過,可以肯定一點就是,四無量法門在佛陀時代是普遍受到教內教外所接受的一個法門。現在來看看此四者之名與義:

所謂「慈」(metta),就是愛念眾生,時常以安穩樂事來饒益眾生,念念希望能為眾生帶來幸福快樂。慈愛不是染污之愛,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愛,同胞手足之愛等,其縱橫穿越一切時空限制。它無任何阻礙與歧視,慈愛能使人把整個世界看成是自己的家園,把一切眾生看成是自己的眷屬。正如陽光的普照一切,亳無分別。

「悲」(karuna),就是愍念眾生,不忍眾生受六道中種種的身苦心苦,念念欲拔除其苦難。因此悲憫之心常能促使人以利他的心服務眾生。

「喜」(mudita)即欲令眾生,從樂得歡喜。它不單單是同情,而是同情之喜或讚美之喜,趨於消除對敵人之忌妒。這種功德隨喜,能使修習者不悅樂的心情止息。

「捨」(upekkha)即捨前三種心,但念眾生不憎不愛,或是無怨親等差別之想
慈悲喜捨之語義,涵義極廣,諸經論亦有眾多類似的定義,故茲不贅述。

另,有學者以為:最初期,唯有「慈」是崇高境界,四無量或四梵住的德目是後來才建立的。像此類異說,非本文欲探討之範疇,故暫不處理。


何謂無量?

四無量心,是四種心達至無量的擴展,無有邊際,無有限量。但「無量」在經論中又蘊含著有那些意義呢?在《雜阿含經》卷21「567經」有說到:

尊者!謂貪有量,若無諍者第一無量…復次,無諍者空於貪,空於恚、痴、空常住不變易、空非我、非我所,是名法一義種種味(大正2。149下)。

另在《大毘婆沙論》卷81(大正27‧420下)說:
普緣有情對治無量戲論煩惱,故名無量。
普緣有情對治無量放逸煩惱,故名無量。
四種能緣無量有情為境,生無量福引無量果,故名無量。

而《大智度論》卷20(大正25‧209中)亦說到:
無量心者,為欲得涅槃故,除惡心。
智慧成就故,是心無量。
破煩惱心,是名無量。
以是慈心,念得道聖人,是名無量心。

其實,若對大乘之無量義追根探源的話,唯有契入空性才是大乘的無量義。正如《大智度論》卷71(大正25‧552上)說:「菩薩以四無量心行般若故名無量」。或《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》卷7(大正8‧566下)所說的:「若空即是無盡,若空即是無量」。
在大乘的四無量觀法中,對於一切的眾生,是超越限量心的,連無量也不取,自他不生分別,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。

轉載自釋開仁法師的【初探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與次第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